托克托县文化馆位于新建中路18号,成立于1950年。是由托克托县文化旅游体育局主管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。担负着组织、指导、研究群众文化、艺术活动,辅导、培训业余文艺骨干,组织开展各类艺术大赛,组织大型群众文化活动、文化下乡活动,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、整理、申报等工作和各种文化交流活动的重任。是托克托县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单位。
1999年兴建文化馆综合办公大楼,内设游艺室、展览厅、培训室。2002年又建“群众文化活动中心”小二楼。进入新世纪以后,文化馆组织编写出版了《民间故事》、《托克托民俗》、《托克托剪纸集》、《托克托书画集》,2004年创办了文化季刊《云中文苑》,截至现在已出版54期并组织编写出版了《云中文苑》创刊十周年文集。
文化馆自成立以来,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,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权益,促进了文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。获得了“呼和浩特市基层文化工作先进单位”的荣誉称号。
一、办馆条件
我县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、同规划、同实施、同投入,充分整合改造各类文体设施及文化人才资源,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配置齐全、服务到位的场所。县文化馆馆舍面积约1670平方米,设有培训教室3个,多功能厅1个,大展览厅一个,小展览厅2个,小会议室兼文学创作培训室1个,办公室5个。场地职能作用利用合理,标示醒目,内外环境和谐统一,整洁优美,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需求。2018年新落成的“托克托县文体活动中心”二楼文化馆新建,建筑面积约3000平米。开设了数字文化体验官、电子阅览室、声乐器乐培训室、书画创作室、舞蹈排练厅、画室、综合培训室、非遗展厅、综合厅等文化活动场所,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。
二、队伍建设
文化馆现有工作人员8人,本科以上占业务人数90%。职工岗位培训人数100%。继续教育人数100%。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人数87.5%。中级以上人员占职工人数50%。业务人员占职工人数87.5%。
三、公共服务
1、免费开放:文化馆自2011年以来一直实行免费开放和免费服务。其中文化馆免费开放项目包括:地方文献展、书法绘画展、老照片展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、基层文化活动的辅导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申报及再创作等。如文化馆举办的“地方文献展”、“托克托县老照片展”等展出时间达到了每天7.5小时,馆办文艺团队“北半球文化大院”每年演出都在120场以上,这些演出活动都深受群众欢迎爱戴。
2、培训奖项:文化馆长期举办各类艺术培训班,包括少儿和成人的声乐、器乐、美术、剪纸班;文学创作培训班等。今年已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20期,参加学员600人次。有很多学生考入重点艺术院校。
3、文艺队伍:托县文化馆长期与馆办文艺团队“北半球文化大院”合作组织各类文艺演出、书画展等文艺活动,丰富了城乡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。“北半球文化大院”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挖掘扶持农村文艺活动队伍,形成了舞蹈、小品、小戏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表演队伍,在节庆、农闲时开展各类文化活动,活跃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。
4、品牌活动:充分挖掘整合各种文化资源,打造特色文化品牌。成功参与组织春节、元宵节两大节日文化惠民系列活动、“黄河文化旅游节”活动、“崇尚文明、爱我家园”消夏文化活动。每年参演人数达数百人次,惠及群众近5万人次。一系列文化活动大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,为构建和谐社会,推动托县文化大繁荣、大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。
三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
托县对非遗工作高度重视,切实加强非遗的申报与保护,结合蒙、汉、回等多民族聚居特点,以蒙元文化为切入点深入挖掘整理非遗文化资源,目前“双墙秧歌”、“《托克托民间故事》”、“托县剪纸”、“托克托吹歌”、“托县面塑”、“寿阳鼓”6项进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;“托克托民间曲艺”、“托克托社火”、“九曲黄河阵”、“托克托传统炖鱼”、“黑城麻糖制作技艺”、“托克托传统石墨豆腐制作技艺”、“托克托鼓韵”等7项进入市级保护名录;“托县二人台”、“黑水泉民俗村”、“龙舞”3项进入县级保护名录,初步形成了以蒙元文化为主体的多元非遗项目体系。项目内容涵盖民间音乐、舞蹈、文学、美术、手工技艺、民俗、曲艺等各个方面,数量多,门类广,价值高。在全市9个旗县区范围内率先编辑出版了《托克托民间故事》和《托克托民俗》系列非遗丛书,内容丰富,故事详实,形式新颖。利用现有条件,建设非遗传承基地和非遗展厅,形象化和立体化地展示托克托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成果,并免费向社会开放。
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,作为基层文化活动阵地虽然做了一些工作,取得了一定的成绩,但是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。在今后的工作中,进一步解放思想、开拓创新,努力为托县的文化事业做出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