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民区文化馆作为当地群众文化的活动指导示范中心、创作辅导中心、理论研究中心,积极开展思想性、艺术性、娱乐性较强的群众文化活动,通过各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,宣传党的路线、方针、政策,组织和引导社区文化、广场文化、乡镇文化等群众文化的健康发展,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、政治文明、精神文明服务。
第一篇章
场馆设施
回民区文化馆成立于1974年,是区文体广电局下属公益一类文化事业单位,馆总面积1580平方米,其中群众文化业务用房面积约90%。回民区文化馆位于市区中心通道南街174号,引领着回民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圈,通过完善公益演出、公益培训、免费开放等措施已成为回民区高水准、高规格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。回民区文化馆设有公共服务标准的综合活动大厅、舞蹈排练室、声乐教室、器乐教室、书画摄影室、非遗展厅、多功能室、小剧场等多个服务区域,并设有LED室内外宣传屏,有序为群众提供免费开放服务,为丰富群众居民的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。
第二篇章
人才队伍
近年来,回民区文化馆不断加强专业群文人才的引进和培养,充实专业文化人才队伍,至2018年,回民区文化馆在编干部职工12人,中级职称3人,初级7人。业务人员每年完成脱产培训15天,业务水平不断提升。文化馆注重人才队伍的培育,一批群众文化人才活跃在群众文艺服务一线,引领全区群众文化事业发展。馆办舞蹈队、模特队、合唱团、民乐团、管弦乐团等业余艺术团队13支,常年服务于社会,一直坚持活跃在社区、基层、部队、福利机构、节庆大型活动等舞台上,演出的节目深受群众喜爱和好评。回民区文化馆吸纳社会文化志愿者力量,通过文化志愿服务,传递文明、和谐、诚信、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
第三篇章
品牌活动与培训辅导
回民区文化馆充分挖掘整合各种文化资源,打造特色文化品牌。成功推出并举办“回民区春节元宵节”文化活动、“送文化下乡”、“青山绿水 和谐西城”旅游采摘文化节、“祥和之夜”文化进社区、“祥和杯”广场舞大赛等文化品牌活动。回民区文化馆以服务和谐社会为主导,以丰富广大群众精神为职能,积极配合区委、区政府中心工作开展文化宣传活动,平均每年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演出30余场(次),干部群众参与热情空前高涨,回民区群众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。
回民区文化馆的公益培训,以其规范化、专业化、大众化一直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肯定,“让艺术亲近每一个人”是我馆开展艺术培训的基本思路和原则。定期开办舞蹈、器乐、声乐、戏曲、美术、书法、摄影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公益培训班,平均每年有1000余名学员参加馆内各类艺术培训,业务干部的专业能力和文化馆的职能得以充分发挥。
第四篇章
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
传承历史文脉,守望精神家园。在回民区这片土地上,处处体现着本民族的鲜明特色。《驼歌》、《回族婚礼》、《回族撂跤》、《回族查拳》等非遗保护项目彰显了回民区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。2009年我馆正式开始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申报工作,认真贯彻各项文化法律法规,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申报工作,极大地促进地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。目前,共挖掘、收集、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2项,其中:自治区级保护项目4项,呼和浩特市级保护项目1项,区级保护项目7项。回民区在非遗传承上,不断创新载体和形式,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,共同呵护非遗的传承。不断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、社区、基层传习活动,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传承更为广泛。
第五篇章
管理工作
近年来,回民区文化馆全体干部职工,认真贯彻十八大、十九大精神,继续探索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机制,大力激发了全馆业务创造力和发展活力。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极大提高,各项群众文化工作逐步跨上新台阶。回民区文化馆配备了管理经验丰富,专业精湛,结构梯队合理,团结和谐的班子成员。他们用澎湃的干事创业热情及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,齐心协力带领全体干部职工不断适应新常态,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,在群众文化事业上深耕细作,圆满完成各项工作职责。
第六篇章
改革创新
为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,回民区文化馆坚持改革创新、奋力开拓,努力做好新常态下的群文工作,针对互联网风潮,努力探索“群文+互联网”的工作新模式,全新改革馆网站,利用网络向群众宣传群文信息、接收免费培训网络报名,大型文艺演出、展览开设网上展厅,网络招聘文化志愿者等新的更接地气的服务方式,满足群众需求。回民区文化馆积极鼓励和发动社会公益力量参与群文事业,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的群文工作新格局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回民区文化馆将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指导下,进一步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,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,竭尽全力、开拓进取、创新推动群众文化事业实现新的更大跨越,为文化回民区、幸福回民区作出不懈努力。